当前位置: 首页 > 小中高考 > 小学教育

洛阳教育网:家长不可推卸育儿责任

时间:2021-10-10 13:37:36 小学教育 我要投稿

一次聚会,刘女士和几个姐妹聊起了自己5岁的儿子丁丁:“老师都夸他很有天赋,拉丁舞一学就会,还让他领舞呢。”说完就招呼:“丁丁,来给几个姨跳一段。”不过,显然丁丁并不太情愿,但在周围亲戚的热情鼓励下,他简单跳了几下就跑出去了。刘女士仍然意犹未尽:“这孩子性格有点儿内向,在幼儿园也不喜欢和别人玩,但老师很喜欢他,说他听话。我经常给老师打电话,让他们多照顾丁丁,你们知道的,我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

喜欢让孩子展示才艺,希望看到别人点赞,以工作忙为由过多依赖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等,这也许是当下许多家长的“通病”。其实,这里有一种看不见的扭曲。“看不见”是因为家长没有把它们当成问题;“扭曲”是因为家长把教育的责任过多推给了他人,重视孩子的显性成绩,轻视对孩子的陪伴与引导。因此,正视幼儿成长中一些看不见的扭曲,就显得非常重要。

过多依赖教育机构,缺乏有效陪伴

许多家长认为,要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就要选择好的幼儿园、好的教师,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特长班。作为家长,力所能及地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环境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就把教育的责任过多地推给教育机构,认为好幼儿园+好教师+好培训就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这种思维方式就显得过于简单了。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

从幼儿园的角度看,一些地区的师幼比还不合理,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不得不采用一体适用的活动方案,让所有孩子都从事类似活动,因此,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空间非常有限。而校外培训机构更是参差不齐,有些是看准了家长的焦虑与非理性期待,以“多元智力开发”“早期教育”为幌子,实则是不懂教育规律,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营利为目的,最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家长的陪伴、倾听、理解与接纳,恰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任何时候,家长都要认识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责任不可替代。

重视结果性评价,轻视幼儿的努力过程

每天幼儿离园时,很多家长都习惯性地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老师教什么了?”“你学到什么了?”但令家长郁闷的是,有的孩子一问三不知,有的孩子说在做游戏。难道孩子整天都在幼儿园“玩”,什么也没有学到吗?

在一些家长眼中,学前教育应体现一定的显性价值:认识了几个字,会数数,会背诵几首唐诗,或者会唱几首儿歌。其实,学前教育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学前阶段的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在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重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广泛兴趣,科学开发幼儿的智力,提供幼儿探索、操作、体验、感受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适宜环境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发现新事物,得到新知识,学会新本领。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家长仅仅把注意力锁定在孩子“会了什么”“完成了多少”等结果性评价上,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不甚关注。

重视物质条件的给予,轻视心理环境的营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投资更是“水涨船高”。从穿衣打扮到玩具、学习用品等基本是有求必应。特别是一些家长平时没时间陪伴孩子,于是希望通过物质条件的满足来弥补父爱或母爱的缺失。虽然物质环境与孩子的教育紧密相关,但如果轻视家庭心理环境的营造,有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性格、兴趣、情绪、教育观念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等。由于家庭心理环境比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具有更为浓烈的感情色彩,因而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对孩子,有更强的影响。如果家长经常因为琐事吵架,对孩子随意撒谎,与孩子对话心不在焉、答非所问,或者动辄用命令、责备、训斥等语气控制孩子,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因此,重视对家庭心理环境的营造,家长就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良好夫妻关系的建立与保持开始,正确处理家庭冲突,确保和谐的家庭关系。

对教师要求高,忽略自身素质提高

在与一些幼儿家长接触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很高,要求教师对孩子要亲切、耐心、细心,受过专业教育,能与家长经常沟通,保证孩子的安全等。但问题是,如果家长对自己要求不高,不自我提高,怎么能教育孩子呢?又怎么能实现有效的家园合作呢?可以说,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不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孩子就不可能从家长那里吸取成长的营养。

其实,在孩子受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只有俯下身来,仔细观察孩子,认真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与面临的问题,才能够正确地解读孩子行为的意义,从而给孩子提供有益的帮助与指导。

(作者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