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的人生非常简单,你只需要按照既定的剧本努力奋斗就好。但高考之后真正的人生,没有剧本,没有导演,单靠努力奋斗未必可以成功。甚至,你会很难界定究竟什么是成功。
就像我懵懵懂懂地选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时,没想到进校后其实学的是环境经济与管理方向,后来会去剑桥继续深造环境政策;当我奋笔疾书完成环境政策论文的时候,没想到自己会进入能源企业工作;当我在能源行业奋斗10年被称为女强人时,没想到自己会拿出当年备战高考的劲头来学习做家长,误打误撞成了一名育儿图书作家。
大多数人12年的读书生涯似乎只有一个目标——考高分,上大学。但工作十几年后,我才知道最重要的不是数学心算能力有多么强,也不是毕业论文是否获奖,而是能否简明扼要、一针见血而又风趣生动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能否在一大堆复杂烦琐难辨真伪的信息中找到最关键的并且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能否在时间紧压力大的情况下,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揣摩他人的心理,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找出一个既不放弃自己原则又能获得大多数人共识的有效解决方案?能否既谨慎周密毫不放松细节,又能放眼全局,判断出总体战略趋势,并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
于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从现在就开始这样写他们的人生剧本:
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根本,但学会辨识规律是关键。爱因斯坦曾经在一次公开发言中表示:我记不住光的速度,但是这并不重要,我随时可以在书里查到这个数。爱因斯坦说的是,记忆、知识和技能这些东西虽然有用,但是远远不如观察和分析事物、辨识出规律的能力重要。
教育孩子同理,我会因为他们考高分而高兴,为他们心算速度快而开心,但我更看重他们能否独立找到事物的规律,并用规律找到下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充满好奇心、保持不断学习新事物的欲望。我从小喜欢写作,尽管我学的是环境经济与政策,迄今做了5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开始研究心理和育儿之后,我便长期给杂志专栏供稿。但我并不觉得当年学习的东西通通白费,因为学习内容本身是一回事,学习方法和对学习的热情是另一回事。世界不断变化,个人的阅历和性格也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学习的内容会陈旧过时,但学习方法和欲望却永远不变。
因此我也会尽我所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为分数、不为学业、不为爸爸妈妈的赞扬而学习,仅仅是永远充满好奇、渴望探索。
全面深刻地认知自我,在动荡的世界里做自己的镜子和锚地。我长大的过程中习惯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习惯了以外界为准绳来衡量自己的成败,他人的言语直接影响我的自我判断和心情。以至于他人的一句不负责任的批评或奉承,都会对我的情绪和生活产生本不该有的影响。镜子固然重要,但人生需要一面高质量的镜子,清晰、完整、客观,而不是哈哈镜或残缺不全的破镜子。高质量的镜子很难找到,所以我们要学做自己的镜子,学会放下情绪,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剖析自己、评价自己和矫正自己。
目前我尚能充当孩子们的镜子。有一天开始独自生活时,我希望他们学会自省、自勉,在动荡的世界里做自己的锚地。
有终身相伴的知音和兴趣爱好。世界很艰难,若没有知音相伴,人生会很孤单。我希望孩子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遇到包容且有同理心的知音,最好有一两个能和他们终身相伴的知音。
交友乃至择偶,归根到底取决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判断。我希望孩子们有幸遇到并识别一些跟他们志同道合、性格相投的人,也希望孩子们有一两个真正的爱好,孤单低落时聊以慰藉,可作为心灵的依附。
热爱生活、坚持原则、乐观坚强。总有一天,孩子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不仅有动画片、跷跷板和温情的老师,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竞争和风险,会遇到虚情假意的人或是邪恶肮脏的事,也会遇到远远超过他们解决能力的困难。
我希望孩子们无论未来经历什么,始终有能力发现人性里依然存在的善,有能力看到生命的丰富多彩,有能力原谅,有勇气和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判断。
生命是一场奇迹,无论是美是丑、是黑是白,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永远热爱,永远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