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站播报 > 网站播报

孙伟平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共同思想基础

时间:2023-12-18 10:33:50 网站播报 我要投稿

民小编说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思政课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起来看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伟平等的阐释——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思想领域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1]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心铸魂、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铸牢共同体的行动指南


文化,是指存在和隐藏于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对象性活动及其方式和结果中的普遍而恒定的集体意向。集体意向是指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享的一整套观念性普遍模式。[2] 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支配着社会成员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并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文化发生作用的机理要求社会必须注重文化建设,铸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进而才能开创时代伟业。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普遍持久的对于自我、社会和宇宙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于所评价对象好与坏、恰当与不恰当的一种总体性看法、态度和标准。从文化的器物、制度和精神层面来看,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次的内核。可以说,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价值观建设。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多方共识,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旨在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并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设定了价值目标,提供了价值方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新突破。但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物质经济的繁荣发展造成了对资源环境的浪费与破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时有侵袭;西方敌对势力煽动、策划民族分裂活动不时发生;等等。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注重发挥核心价值观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4] 面对中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凝练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定了国家、社会以及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提供了民主、和谐、公正、法治等价值方法,成功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要通往何处”和“中国式现代化要如何建设”的时代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汇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要想汇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就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要想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就必须让全国各族人民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让全国各族人民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着想。马克思曾强调:“‘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给予了各民族平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加深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了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指南。


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新人的塑造


广大青少年是新时代的新生力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历史主体之一,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6] 新时代青少年作为历史活动的重要主体,是最具活力、创造力的群体之一。创造历史需要广大青少年在实践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形成的重要阶段,但在当今时代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容易造成青少年自身的价值观混乱,进而难以有效凝聚广大青少年的共识、汇聚时代力量。为此,必须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放在首要位置。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重要表现。意识形态工作是实现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总体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青少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对青少年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就是要让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勠力同心,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对青少年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要极端重视网络空间的治理。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场域,青少年成为网络空间最活跃和主要的群体之一。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内容,特别是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渗透内容,青少年若不加以甄别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国家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空间治理,为广大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着眼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行之有效的核心价值观是将中华民族凝聚起来的重要力量。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在青少年中坚持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实现各国的和平交往、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必须在世界青少年中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进而才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7],并希望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当前,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地区武装冲突、恐怖主义袭击、贸易制裁等事件频发,有学者将这些问题归结为“文明的冲突”、核心价值观的冲突。文化的主体性是在世界普遍交往中保持本民族文化认同的独特标识,同时也是引发不同文化族群之间冲突的根由。但文化的主体性中蕴含着文化的主体际性,即不同文化族群可以实现主体际交往,从而避免所谓的文化冲突。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有着一般的、抽象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不同文化族群所共同享有的底线价值,是全球文明交往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铸牢全人类共同建设理想家园的思想基础,才能推动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0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牢青少年共同奋斗之基


只有对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铸牢青少年共同奋斗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8] 所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复强调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少年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往哪里去、美好社会应该怎么建设和每一个人应该怎么做,不断增强青少年的价值主体意识、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当前,应该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首先,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教材和教师能够完整、准确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12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3个层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西方“普世价值”的联系和区别等。明晰概念是进一步理解和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讲清道理的根本所在。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 思政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讲道理的,应该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样的思政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成效。这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基本概念作一个简单的陈述:“富强”是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民主”是全体人民当家作主;“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文化成果总和;“和谐”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协调关系;“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平等”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爱国”是对祖国的一种炙热情感;“敬业”是恪尽职守的主人翁精神;“诚信”是所有社会参与者必备的品质;“友善”是广大人民内部的一种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内容设计要科学合理,贯通不同学段。接受价值观是以接受价值观主体的内在尺度为根据和归宿的主体性活动,主体的身心特征制约着价值观的接受程度。思政课是一门注重认知、体验和践行的特殊课程。它以教学目标为根本遵循,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特点为基础变量,解决学生的观念、理论和方法问题。一般情况下,大中小学思政课应当尊重不同年龄段学生在身体、心理和思想发育上的差别性和顺序性,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价值观教育规律,依照层次鲜明的体系框架进行设计和安排,做好各学段之间的相互衔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做好感受性融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可视化为小学生可以接受的内容,立足以形入脑、以情入怀、识记入心;学校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做好知识性融入,使中学生系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引导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做好探究式融入,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动人,引导大学生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并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次,教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加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落实教学任务,沟通教材、教师、学生的桥梁,是有效衔接思政课各学段的纽带,也是赋予思政课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性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教学方式、方法决定着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以新媒体、新技术为教学载体,恰当运用诸如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程度,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同时,教师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构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双元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思政教育作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应该将学生视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教授学生融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帮助其逐渐成为现实、成熟的价值践行者。因此,扩大、提高思政课的积极影响必须从实践的视角设定课程理念,分层次、有梯度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理性品格,使大中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释

[1] 郝立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N]. 学习时报,2023-10-27(001).

[2] 刘进田. 文化哲学导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9.

[3] 孙伟平. 价值观的力量——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表达[J]. 哲学研究,2018(3):3-8.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6.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6]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7.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

[8]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9VSZ04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孙伟平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贺敏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3年第23期
文章作者|孙伟平、贺敏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