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双减”政策深化阶段的学校育人思考与建议 | “双减”一周年
民小编说
今年是“双减”落地实施一周年,也是新课程方案与新课标颁布的第一年。在新课程方案与新课标背景下,“双减”如何继续深化,在学校教育功能的完全实现中落实落细落小?一起来看清华附小在落实“双减”政策一年来,形成的一些实践案例与思考建议。
“双减”进入深化落实阶段的一年,也是与2022年新课程方案与新课标颁布的交汇之年。学校对“双减”一年成效的回顾总结与现实研判,事关“双减”目标的达成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清华附小在一年的政策落实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双减”要在学校教育功能的完全实现中落实,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思维或者割裂措施的简单合并。落实“双减”的根本在于彰显学校应有的教书育人功能。
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和功能的回归。“双减”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要将看上去头绪繁多的“双减”工作系统归纳到学校基于历史与办学特色而形成的特定的教育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清华附小的成志教育校本实践曾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今天因“双减”而更加富有时代意义。因此,在新课程方案与新课标背景下,要摒弃什么,要坚守什么,要如何与时俱进,成为我们研究落实“双减”第二阶段的逻辑前提。
学校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育人主体的责任担当。“双减”就是要把被市场抢占的教育活动抢回来,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动权从市场夺回来,把公立学校在义务教育领域的主体责任担起来,让义务教育切实回归学校教育这个根本,让义务教育真正完成自己的使命,促成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统一,让儿童将来能够成长为让党放心的栋梁之材。
回顾清华附小落实“双减”政策一年的行动与思考,我们形成了一些实践案例与思考建议。
1.一个重构:回到儿童学校一日生活
“双减”要求学校回归其育人责任主体的地位。如何回归学校育人主体,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是对学校存在意义和功能价值的再确认和本源性思考。
共识一:厘清“学校责任主体”的“学校”如何育人——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盘”,是基础的高质量,更是高质量的基础。“双减”政策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从国家政策到每一位学生的日常,“双减”要落到实处,就要保证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落小的微观单位——儿童每一日学校生活的高质量。我们将学校系统育人落小到一日学校生活的微观基础,日有所学、周有所垒、月有所进,半年有收获,一年有所长,六年有所成,让儿童真正站立在一所学校生活的正中央。
共识二:明晰“学校责任主体”的“主体”究竟是谁——“双减”后我们再谈“回到学校责任主体”,于是有了这样的追问——责任主体是谁?是校长?还是老师?我们提倡“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以学生为本,回到学生自己的“学校精神王国”,致力于促进学生全生命周期健康发展是践行“双减”理念的核心要义。我们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儿童也就是责任主体,要在学校的生活里肩负起学习和生活的责任。
图片
2.一个系统:过好每一日学校生活
“双减”的深化,也是“双减”与新课标真实发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有机统一。学校要从学科素养到学生素养有所作为,就要让儿童每一日在校生活都是高质量的。如何在儿童一日生活中重新进行时间的优化排序组合,将课程内容结构化地进行丰富加工与重组,保障儿童身心健康、符合成长规律,创造儿童每一天的新生活,虽仅能日积跬步,但长久坚持终会让他们的素养拔节,让学生每一日都有期待,都有不负的时光,为此学校创生了儿童一日生活图谱。
经验之一:优化全天候“1+X课程”课表,让儿童每一日生活看得见、夯得牢。
“双减”好不好,关键看课表。学校不断系统地迭代“1+X课程”,打通课内与课后的时间和空间,构建了全天候的“1+X课程”。儿童的一日学校生活时间周期上怎样更加符合身心节律,内容结构上怎样更加全面而有丰富的选择,这需要努力实现每个儿童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统一。
从“晨启时光”开始,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用身心的律动唤醒一天的学习节奏。在国家“1”课程落实的“学习时光”中,师生进行着课堂沉浸式的体验与互动。
每周三以学生自创展示为主的水木秀场、每周五的水木童心自主分享的“午秀时光”,以及中午的午休、游戏,下午的营养加餐等,在不同的时间模块里,学生可以实现“我的课间我选择,我的课堂我喜欢,我的项目我做主”。
到“暮醒时光”就要开始沉淀和梳理一天的生活收获。学生都会自发总结“三个好习惯”:一个好心情,引导学生积极调节一日的心理与情绪;一个好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吾日三省吾身”;一个好收获,引导学生梳理一日的实际获得。
在课后服务“X课程”的“个性发展时光”里,有“学科+”学业强基内容,也有基于兴趣培养的内容,还有基于特长持续发展的社团内容等。学校努力做到底部质量提高,在校内完成课业的基础上,建构自己适性扬才的“第二发展曲线”。最后延伸到家庭,带着一日学校生活的收获和思考回到家庭,持续延伸学校的好习惯和好行为等。
经验之二:一日学校生活之课堂高质量育人,让学习实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在一日学校生活中,学生80%以上的时间在课堂。课堂是连接课程与课业的轴心,在时间与空间上要保障课程在儿童一日生活中的效果转化,达成“课程—课堂—课业”统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在日、周、月、年时间轴线的全学程中,自主进行周计划、周记录与周反思,形成日积跬步的生活笔记。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世界产生真实的链接,形成长周期、富于挑战性的研究型学习,这就构建起“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学习生态。
比如六年级的一位学生在科学课上曾学过,雷电是个天然的“氮肥工厂”,常有雷电发生的地方农作物的生长往往十分茂盛,他还了解到人造化肥的生产和使用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在清华大学校庆举行开放日时,他见到了在实验室模拟的雷电制造出的神奇的“等离子体化肥水”,他对“等离子体化肥水”促进植物生长这个课题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展了“等离子体化肥水”促进如意花生长的探究,利用实验室高压放电制造的“等离子体化肥水”直接浸泡或引流给液培养如意花。经过严格的对照实验,他发现这种新型肥料对植物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引流给液方式相比直接浸泡更有利于促进如意花的生长。实验证明,“等离子体化肥水”是一种绿色环保、符合双碳战略目标的新型肥料。由课堂上的学习延伸到课后的持续探究,他的研究获得了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一等奖。
经验之三:学校一日生活之多维管理整合化,“一日蹲班”制——儿童成长的全景观察、诊断与反馈。
学校每周四有个“一日蹲班”,直插教学现场研究。校长带领包括科研、教学、后勤在内的所有管理者、项目主任、研究员,集体汇聚在某一个班级从早到放学整整一天,把问题当现象研究,反哺学校管理与决策,真正实现管理与教育“拧麻花”,而不是两张皮。
通过《学生一日行为观察表》《学生一日身心节律观察表》《学生一日学习与生活关联观察表》,观察学生一天的学习状况,形成相关项目研究课题,这些课题试图回答:国家课程、课堂生活、课后个性化选择以及教师特别辅导落实得怎么样,学生学习时长的科学性、身心发展的协调性如何,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和谐性、班级环境创设的安全性和加餐搭配的合理性怎样等问题。
比如学校就尝试引入智能手环,跟踪学生记录一日体温、心率、步数、卡路里消耗、运动时长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形成长周期数据积累,也有助于体育科研的探索,更为儿童在体育方面的成长提供 “一人一策”——《学生个体体质健康报告单》,这是科学的个人日常运动锻炼优化方案。
经验之四:安放学校一日生活图谱的家校共育点,让新关系实践场域良性“促进”家校社一体。
学校作为育人主体带动家庭,家庭也反哺学校,家校共同发展、共同“促进”。“促”是家校彼此积极促成价值共识,“进”是学生高质量有进展的提升。在家校“促进”中,寻找协同育人的最大公约数,从一年级入学到六年级毕业的六年系统推进培训工程、开学典礼的《家校十大公约》、三级家委会的建言献策、“十大榜样好家风”评选以及常态的“央央学伴小组群”“央央亲友团”“央央亲子榜样团”等220个大手拉小手亲友团等,使家庭成为学生一日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真正建立了“每个学生都不能少”的家校协同促进育人共同体,构建起“家校社一体化”同向共育的新关系场域。
比如2022年5月居家学习期间,在核酸检测过程中,小韩同学发现“大白”在扫描身份证录入信息时会使用支架装置,但是他还发现“大白”有时候忘记喷酒精消毒支架,同时他也思考即使随时喷酒精,这种方式真的可以达到消毒的效果吗?带着这个疑问他开展了现场调研。他主动与街道办主任沟通,工作人员对他的项目给予肯定。在老师指导下,他确定了初步的研究方案。通过网络查新,设计结构图,进而到制作环节。他还带着自己的核酸信息录入自动消毒装置到社区进行了测试,社区居民纷纷为成志少年的公益情怀和创新意识点赞……
图片
3.一组思考:更好地过好每一日学校生活
回顾“双减”落实一年的行动与思考,学校在“双减”改革带来的新的时空里做了育人模式的系统重构与整体升级,实现了四个转型:从原来的学校教学时间走向长周期的儿童成长时间;从原来的学校课堂育人走向学校一日育人;从原来的学科主导走向儿童学习与生活主导;从原来的学校单项育人走向多元主体参与共治育人。这四个转型是学校落实“双减”政策、进行育人模式探索、育人空间结构优化以及育人方式变革等的核心指向与关键要义。
“双减”深化的第二阶段,新课程方案与新课标颁布的第一年,如何在一日学校生活中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落小,我们还有几点进一步改进的思考:
思考一:从微观基础的学校角度出发,如何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放置到具体而真实的学校场域?如何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在“衔接+贯通”中实现“完整人”的发展?如何使之系统集成与整体落地?
思考二:从校长角度出发,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学校发展历史提出新思路与新方法?如何围绕全天候“1+X”课程表,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一日儿童学校生活的新布局与推进?
思考三:从儿童视角出发,教育教学实践者如何提升教师的育人胜任力,如何进行“新时代进修”,并基于学习方式变革,让儿童真正站立学校的正中央,进而站立社会乃至世界正中央?
在数字化转型的当下,在新课程方案与新课标颁布之后,在“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的今天,学校作为育人主体接下来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作为一所学校怎样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下寻找确定性是一个重要课题。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实现儿童成长的“一号工程”,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根本保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证。儿童是国家未来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要提升他们的全球胜任力,最终实现“儿童今日站立学校正中央”,明日站立社会乃至世界正中央。
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之路始终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不负每一日期待,成就儿童“健康、阳光、乐学”的成长样态,让未来的他们成为我们期待的模样。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图片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2022年第13-14期